close


人民銀行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內地資金市場神經。上週市場水緊,人行仍繼續收水,令銀行大為緊張,紛紛在同業拆借市場「吸水」,觸發上海銀行同業拆息於週四至週六急升。(美聯社圖片) 

財經專題

風雨欲來 勿碰內銀

今年,金融市場一直關注大陸銀行,由地方債、影子銀行至近日貿易融資造假,都一一暴露內銀的資金問題。
卒之在上週末,內銀同業拆息突然挾高至九釐,創下歷史新高,市場傳聞導火線是光大與興業銀行之間的
拆借出事,令金融市場風聲鶴唳,就連央行也未有加大「水喉」,考驗着銀行實力,一旦資金鏈斬纜,衍生骨牌效應,隨時引爆一場金融危機。

上週四,原本徘徊在四釐水平的上海銀行同業隔夜拆息( SHIBOR),突然出現「異動」,由 5.98釐抽升至上週六的 9.58釐,創下歷史新高。翌日雖回落至 7.49釐,但仍是偏高水平。所謂「銀行同業拆息」,指銀行與銀行之間或其他金融機構在市場上互相拆借資金的息率。息率颷升,反映銀行間資金市場缺水。無獨有偶,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( 1288),上週四招標發行短期債券,原定計劃發行二百億人民幣(下同)債券,但其中逾八十億元債券無人認頭。可見,內銀水緊問題,迫在眉睫。


光大銀行已兩度嘗試在港上市失敗,近日重啟上市申請之際,竟爆出與興業銀行交惡及違約的傳言,可謂一波三折。(于港民攝) 

內銀捲「違約」醜聞


前工銀亞洲董事暨總經理黃遠輝解釋,內地端午節三日長假前的隔夜拆息,實非「隔夜」,而是橫跨整個假期,因此往往會被扯高。(張國慶攝) 

拆息抽升,即時觸動市場神經,一時謠言四起,矛頭直指正安排來港上市的光大銀行,指其對興業銀行的債務違約高達上千億元,兩間銀行皆是無阿爺「照」的股份制銀行,及後雖已雙雙否認,但有市場人士指,光大向興業拆借的六十億資金到期未能找數,而光大亦於上週五繳納違約金。
區區六十億元已觸發一場資金恐慌,可見內地銀行水緊問題已十分嚴重。前工銀亞洲董事暨總經理黃遠輝解釋,中央眼見市場資金收緊仍繼續收水,是今次拆息爆升的主因﹕「國內唔係一個完全自由嘅拆借市場,央行控制銀根,對市場影響好大。通常放長假前(本週一至三為內地假期),銀行嘅資金會較緊張,人民銀行不但無放水,仲繼續發行央票收水,內銀憂慮央行會進一步收緊資金池,便急急拆入資金。」另外,有中資分析員亦透露,市場猜測銀監會會就銀行間的拆借實施新的限制,「所以四大銀行暫時不願意拆借予其他銀行,令拆息突然大漲。」他又指,臨近第二季季尾,銀行要向銀監會「交數」,符合核心資本充足率等要求,須預備充足資金,亦令不少內銀要跑數科水。

興業進取搾到盡

事實上,同業拆借原是銀行之間增加流動性的方法,但由於拆借的款項不會計入貸存比率,不少內地銀行於是藉此搵食,賺取息差,當中以捲入是次風暴的興業銀行,最為進取。
○四年,恒生銀行( 11)首次「跳出」香港,便是斥資超過十七億元人民幣入股興業銀行,以其為「盲公竹」,進軍內地市場。總資產高達三萬二千億元的興業,位列內地股份制銀行(非國有銀行)第二位,僅次於招商銀行( 3968)。興業去年業績異常標青,淨利潤增長三成六,冠絕一眾股份制銀行。
翻開興業銀行去年年報,同業資產(銀行用以向同業拆借,賺取利息之各類資產)高達一萬二千億元,佔其總資產比例高達三成六,規模與銀行傳統放貸業務「叮噹馬頭」。其中,存放於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款項更颷升超過一倍至一千六百億元。興業爭住向其他銀行放數,無非想「搾到盡」,有銀行業分析員解釋︰「根據大陸銀行嘅貸存比率,一百蚊存款,最多只能借七十五蚊出去,剩番二十五蚊無理由擺喺度做 idle money(閒錢)㗎!要賺盡利息,好多時會將呢筆錢借俾同業,拆息有四釐。因為銀行同業業務不受貸存比率限制,無須繳納存款準備金。」業績顯示,興業在同業業務的收入十分「和味」,一二年的同業業務貢獻了超過一百億元的利息收入,是其利潤增長的火車頭。但是,濫用拆借工具,亦成為資金市場波動的元兇之一。


興業銀行傳出違約疑雲後,於 A股上市的股價自週四起,於三日內下跌 7%。(于港民攝) 

恒生銀行於○四年購入興業銀行近一成六股權,由當時的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鄭海泉(右)及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(左)主持簽約儀式,現持股量已攤薄至約一成。(恒生銀行提供圖片) 

光銀上市「撲水」

另一主角光大銀行,兩年前已宣布來港上市,但都因市場不景氣而打退堂鼓。上月底捲土重來,再次遞交上市申請,集資最高二十億美元,講明是用以補充核心資本,提高資本充足率。
一○年在上海 A股上市的光大,賺錢能力在股份制銀行中排第六(招商第一,興業第三)。去年起用提高資本充足率為名,頻頻在內地市場抽水,集資上限約二百六十億。翻開年報,截至去年底,光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額按年增加三成二。另外,逾期貸款更按年激增六成七。近年,不少爆出「拖數」的民企,都是光銀「客仔」,包括「高危」的鋼鐵、航運及光伏業。上月,光大銀行武漢分行入稟要求上市造船企業鳳凰償還逾三億元貸款,去年底,上海鋼貿商爆出違約潮,光銀亦是其中一間向法院追討的銀行。是次再鬧出「違約」醜聞,大大打擊其上市大計,不但港交所要把好關,散戶亦要擦亮眼睛,避之則吉。

打假出口「斷財路」


今年三月內地對香港出口的增長近九成三,為十八年來最高紀錄,但懷疑當中不少是靠假貿易「谷數」。(《蘋果日報》圖片) 

近日,中央高調大力打擊「假出口」,內地銀行亦牽連在內。內地海關揭發,有商家向廠方買貨時,要求開出假發票,然後將同一箱貨,在中港關口一日內來回數次。如此一來,原只是一千萬元的貨物,就變出一億元的「生意額」。商家獲得的報關清單,一來可用來申請出口退稅,再運返內地又可申請減免更多增值稅。二來,由於銀行根據商家的貿易量開出信用狀( L/C),商家便可得到銀行不斷「放水」。商家之後就變身「大耳窿」,將貸款借予其他公司,或購買金融產品,賺取息差。由於開信用狀一向是銀行重要的業務,如今中央打擊「假出口」,銀行肯定大受影響,可謂雪上加霜。


撰文:黃捷、鄧詠筠
插圖:祝健中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