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十號風球「韋森特」襲港期間,捲落一艘貨船上的一百五十噸塑膠原料,體積細小的膠粒遇水後,便會吸走水中毒物,再隨水流飄散至香港捕魚海域及多個魚類養殖場,變成含「豐富」致癌物質的「毒魚糧」,嚴重影響生態環境。

由於政府清理「膠災」反應遲鈍,令捕魚勝地的南丫島對出海面嚴重受污染,其中野生的石斑、「魚倉」魚及石九公,以及人工養殖的魚排同樣受影響,出現大批死魚,專家估計說就算魚類食了膠粒不死,體內亦會含毒素,人們食用這些毒魚,也會對健康有害。

其中一個貨櫃擱淺處於南丫島石排灣,是目前為止污染最嚴重的區域,膠粒猶如雪地,市民專程由索罟灣步行一小時山路來清理。

魚類吞入膠粒會窒息,或連同毒素積聚體內,影響食物鏈。

「今次真係大鑊,每日都打撈到膠粒,足足有十幾袋,且撈極都撈唔完,由於膠粒體積細小,容易被魚吃掉,我們惟有盡量將魚餵飽,以免魚群誤食膠粒。」一名芝麻灣養殖場的漁民說,過去幾天發現大批鱸魚無故死亡,他保留多個飄流到魚排、原本存放膠粒的「中國石化」膠袋,有待日後追討賠償的證據。

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李美華表示,跌落大海的膠粒是「聚丙烯」,原本無毒,但落入海中就如海綿般吸收海水毒物,變成有毒物質PCD或DDE,前者會致癌,後者則傷害神經系統。

馬灣漁業權益協會主席黎德全指情況令人憂慮,因為魚類吞食膠粒後,可能慢性中毒而死,故需更長時間,才能確認事件的影響性。

除了魚場無故死魚,捕魚業的影響更大,本地魚穫主要來自南面水域,正是發生膠粒捲入大海的位置,因此污染程度更甚。

膠粒細小如紅豆,藏在石澗間,很難清理。

除在沙灘「逐粒執」,亦有市民澗水清理浮起的膠粒。

食魚忌吃內臟

有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商販承認,本地不少漁民在該帶水域捕魚,深水魚品種有石斑、「魚倉」魚及火點等,淺水魚則有泥鯭、池魚、鮫魚、魷魚、黃花仔及石九公等等,該魚販說:「休魚期在八月初完結,好多漁民這幾日陸續出海,收了不少魚穫,但他們不會劏魚,直接拿去街市賣,所以唔知魚穫有冇食了膠粒。」

中大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估計,除了石斑及「魚倉」魚最高危外,現時常食的海產,都受到毒膠粒影響,他建議不要食用魚類內臟,煮食前亦要經過徹底清洗。

他解釋,「細魚將膠粒食落肚不能消化,食得多會窒息致死,大魚就積在腸內,未必即時死亡,但膠粒的毒素有機會散發出來,積聚其體內。」

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商販表示,有漁民在南丫島一帶海域捕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