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長腿姨姨 孔桂儀

孔桂儀的父親叫孔慶熒,這個名字對香港大學的學生來說最熟識不過,位於大學本部旁、九五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的「孔慶熒樓」,正是以他命名,「幫爸爸捐了二百萬,是當年黃麗松校長建議命名。」

八五年一次捐款令孔家與港大結下不解緣,○八和一○年,孔桂儀共捐了三千五百萬予港大,成立科技客座教席,並邀得龍應台來港做「傑出人文學者」,「她曾說香港人如百子櫃,每個櫃桶開出來都是故事,只是我們不懂說出來。」

她便是其中一個緊閉的櫃桶,近三十年來低調捐錢幫人,「不只給錢,鼓勵和關懷更重要。」她做過明愛家庭服務、聯合國難民公署專員,近年更隱姓埋名每年資助二百名內地大學生,行徑如經典文學《長腿叔叔》的主角一樣,以一封封書信來支持受助青年。「不用他們飛黃騰達,做個好人就是了。」孔桂儀說。

由內地大學生,以至香港的幼稚園學生和青少年,全職搞慈善基金的孔桂儀都會親身探訪,並以書信協助溝通,可說是「大眾阿姨」。

她和弟弟為紀念中風過身的父親孔慶熒,於八五年以父母之名,成立「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」,展開慈善之路。

約孔桂儀做訪問,很磨人,去年十月她獲港大頒發名譽大學院士,思前想後數月才首肯分享,「我們一向低調,捐錢其實無需要接受訪問。」

要不是台灣文化部部長龍應台的「百子櫃」理論,她也未必願意訴說家族的故事。「香港有很多人出力幫人,都不為出名。」以她為例,捐錢總是以「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」、父母的名義進行,自己最好不用留名,連做訪問也拉攏一班朋友來擋駕,避免成為焦點。

她習慣低調,但面對受助人則顯得非常投入。月初她到訪最新資助的幼稚園,在走廊遇上排隊往廁所洗手的五歲小孩,立即蹲下問他們懂唱甚麼歌,瞬間打成一片,捐款人不一定高高在上。

「學前教育對小朋友很重要,會影響他們的成長,香港有些家長可能無時間,又或者唔識教,希望在這方面幫到他們。」去年八月,她開始資助明愛幼兒學習支援服務,為部分幼兒學校引入社工,協助幼童的行為及情緒管教,成為她○六年起在內地資助大學生的延續。

去年她獲港大頒發名譽大學院士,表揚她多次向該校捐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