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壹流

倪震事件

早前周顯一篇關於倪震一個月賺一千萬元的專欄文章,引起財經界議論。周顯指,某日倪震致電,問他對一隻內房股的看法,倪震有幾百萬現金閒錢,買入了該內房股。該內房股由一元升至五元,周顯推算倪震買入價和賣出價,估計他賺一千萬元。後來有財經人士質疑,該內房股在股價低位時成交不多,倪震不可能賺這麼多。

 

倪震實際賺幾多,只有他自己知道,事後他沒有澄清細節。這事件我較有興趣的,是周顯對倪震賺大錢背後原因的看法。倪震買入的,是一隻剛賣殼的內房股,連周顯也未聽聞過。倪震向周顯解釋買入原因,是聽聞過新股東背景,而所謂聽聞,是他在內地見過新股東經營的商場,和在網上搜尋過新股東背景。周顯聽罷,結論是倪震好運。根據已知資料,我完全同意周顯的論點,這是運氣。
留心生活細節,作為投資方法,我一向不大認同,因為我們看到的,未必是真的,起碼大部分時間是不足夠作為投資理據。舉例,閣下光顧某跨國時裝連鎖店,發現生意冷清,店員服務態度不佳,得出這股票前景不好的結論。問題是,一次幫襯作為理據,可能是太武斷。還有,香港業務佔跨國公司收入可能是微不足道。倪震在內地見過新股東的商場和上網查吓資料,就作為投資理據,他賺到錢,我認為是運氣。
可是,倪震事件中,有一個地方,可能牽涉技巧,是 Position Sizing。倪震事件之所以引起關注,是一千萬元金額。他投資幾百萬元,賺一千萬元,估計約賺三倍,但賺三倍本身不夠吸引。假如投資十萬元,賺三十萬元,周顯肯定不會大驚小怪,倪震事件也不會成為新聞。因此,關鍵是一千萬元,而不是三倍。
Position Sizing是注碼,投資或投機,成功與否,跟注碼有很大關係。輸贏次數各半,但因為注碼不同,投資者或投機者有可能清袋,相信讀者明白箇中原因。倪震事件中值得留意是,倪震竟然投資幾百萬元在一隻沒多大把握的股票上。倪震的決定並不常見,除非這幾百萬元代表倪震投資組合微不足道部分。據周顯說,倪震有一段時間沒找他,那日專程找他問意見,我推斷這「幾百萬元閒錢」對倪震應該不是小數目。
在投資領域, Position Sizing通常是關於分散投資。注碼影響投資組合表現,通常是指投資者過分集中投資某股票,而該股票表現欠佳,投資組合整體表現被拖累。例如,最近「歐洲股神」安東尼波頓宣布退休,這幾年他管理的中國基金,表現差強人意,主因是過分集中投資中小型民企,跑輸大市。波頓也有投資藍籌股,但注碼較小,因此保頓的 Position Sizing影響基金表現。
Position Sizing受幾方面影響,最重要是投資者對股票的信任程度,信任愈高,注碼應該可以愈大。須注意的是,信任是動態目標,隨着環境不停在變。可是,不論信任程度多高,也應設有上限。投資牽涉的風險,有高低之分,投資者深信藍籌和二三線股的前景,兩者注碼應有分別。投資者須時刻質疑自己,雖然充滿信心,但假如決定是錯,要預先準備應變措施。另外要考慮的,是該股票的成交量,假如交投疏落,任何情況注碼也不應太大。
Position Sizing雖然重要,但分散投資不能去得太盡,太分散的投資,跟投資指數基金沒分別。投資者做足功課,決定買某一隻股票,只是技巧一部分,另一部分是決定注碼大小。買中不夠,還要中得「應棍」。

 

倪震事件令人驚訝的地方,是他把一筆對他來說金額不小的錢,投進一隻從任何角度看,風險都很高的股票,最後該股票為倪震賺大錢。倪震決定買入,不奇,奇在他把注碼定得這麼大,這或者不是運氣。把幾百萬元投資在一隻前景未明的殼股,普通人不會有膽量做,我認為倪震事件當中牽涉一些技巧。這些技巧不是運氣,是什麼?我相信這叫膽量。

Tony Tsoi蔡東豪

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,他曾任職投資銀行,在《信報》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,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,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。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TONYTONGHOOTSOI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b4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